過熱度·過冷度:制冷系統效率與安全的雙保險
在制冷循環中,只要一個“度”跑偏,整機就可能“趴窩”。過熱度與過冷度,一個管壓縮機生死,一個決定制冷量高低,必須同時鎖死在安全區。
一、排氣過熱度——壓縮機的“生命體征”
定義:排氣溫度 − 冷凝壓力對應飽和溫度
目標值:螺桿機 15–25 ℃;渦旋機 10–20 ℃
警戒線:<8 ℃,已踩濕壓縮紅線
后果:油分失效、跑油、液擊、保護停機
調法:
1. 降噴液量/關經濟器補氣
2. 檢查蒸發器供液是否過量
3. 確認壓縮機容調滑閥未失控
二、吸氣過熱度——蒸發器與壓縮機間的“防火墻”
定義:吸氣溫度 − 蒸發壓力對應飽和溫度
黃金區:5–8 ℃(氟系統);3–6 ℃(氨泵供液)
異常圖譜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過熱度高(>12 ℃) │ 過熱度低(<2 ℃)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制冷劑少│膨脹閥小│漏保溫│ 充注過量│閥卡大│感溫包脫 │
│ 濾堵│電磁閥未全開│旁通內漏│ 蒸發器液位高│回油不暢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處理思路:先秤重確認總充注量→再測蒸發器出口、吸氣端溫度→最后調膨脹閥過熱度彈簧或更換閥芯
三、過冷度——液管里的“隱形冷量銀行”
定義:冷凝飽和溫度 − 液管實際溫度
最佳值:5–8 ℃(風冷)、4–7 ℃(水冷)、≥10 ℃(低溫系統帶經濟器)
異常與對策
1. 過冷度<2 ℃:
– 冷卻水量/風量過大 → 關小閥門或調變頻
– 冷凝器面積余量不足 → 并聯模塊或升級換熱管
2. 過冷度>12 ℃:
– 充注過量 → 回收制冷劑至標準值
– 冷凝溫度設定過低 → 重置冷卻水目標溫度
– 液管過長/保溫差 → 加裝回熱器或二次過冷板換
四、系統級優化清單
1. 雙“度”聯調:用電子膨脹閥+PID 控制器,把過熱度和過冷度同時拉進設定窗。
2. 數據替代手感:在蒸發器出口、壓縮機吸氣口、冷凝器出口增設 0.5 級精度 PT100,DCS 實時記錄,趨勢報警提前干預。
3. 油位與回油管理:任何過熱度異常先查回油,確保油分下游無液滴,避免“假過熱度”。
4. 季節修正:夏季冷卻水溫度高時,故意保留 1–2 ℃額外過冷度,防止液管閃發;冬季防止過冷度過大導致冷凝壓力過低,供液動力不足。
結語
過熱度過大——制冷量“跑冒滴漏”;過小——壓縮機“淹缸”。
過冷度過大——冷凝側“高壓負重”;過小——膨脹閥“閃發空轉”。
把排氣過熱度、吸氣過熱度、過冷度三條曲線同時拉直,系統 COP 自然上揚,壓縮機壽命也同步翻倍。
免責聲明:本平臺部分內容轉自網絡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;若有不宜之處,請聯系我們,并提供相關證明,本平臺將及時處理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,需保留本平臺注明的“來源”,并自負法律責任。
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具體操作應根據設備實際情況和廠家要求進行